标签Tags:上海仓库出租,上海土地出租
▲正在搭建中的《街道美术馆》
在邀请众多的艺术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移动建筑大师尤纳 ·弗莱德曼的“街道美术馆”项目。此即兴建筑被搭建在深圳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主展场南头古城、OCAT坪山展区(大万世居)及蛇口设计互联三地。并由三方共同向公众征集其承载生活记忆的日常物品,于开幕当天携手尤纳放置于装置的开放结构当中。此后,还会邀请公众共同运营和丰富这个“美术馆”的内容,这一系列装置作品将有可能永久地陈列于深圳。
在香港艺术家林东鹏和邓国骞挖掘本土文化和价值的根源同时,沈远的作品展示了巴西现代主义乌托邦建筑和贫民窟现实的有如城中村般的冲突和融合,而约亨·贝克(Jochen Becker)和黄小鹏策划的《中非.断电(Chinafrica.blackout)》计划揭示的是少为人关注的珠三角地区和非洲经济和城市化的密切关系。一批国际上著名的艺术家如马克·刘易斯(Mark Lewis)、吉尔·马吉德(Jill Magid)、阿德里安·帕齐(Adrian Paci)、徐道濩(Do-Ho Suh)、克里斯托弗•库伦德兰·托马斯(Christopher Kulendran Thomas)、安妮卡·库尔曼(Annika Kuhlmann)等也为我们带来了对于世界各地可比的艺术介入城市的案例。
▲南头古城因为深港双年展而热闹了很多
▲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海报
基于这种改造、融合、实践的初衷,最终我们看到的成果是:深双场馆由南门公园、书院广场、十字街广场、报德广场、创意工厂和集市广场、大家乐舞台、城中绿洲等七个环环相扣的主题计划结合而成,以点状分布的建筑空间和室外场地串联为展线,呈现空间叙事的“起承转合聚敞隐”,类似文学和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和高潮起伏。
▲Hitnes 《饕餮盛宴/广场》
▲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海报
尤纳在观念上总是不遗余力地与主流建筑圈疏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中,也反对“奢侈建筑”,反其道而行之,推崇简朴之道——用低成本的材料,完成高质量的建筑。对精英空间的消解,自然使“街道美术馆”区别于通俗意义上的艺术品展示空间——展品大多被悉心保护于白墙及透明展柜之中。尤纳·弗莱德曼说:“我建造的是一个没有门的美术馆。”
主展场南头古城——
▲张永和 《信息亭》
在探索城市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与往年相比,今届深双还有一大亮点是:首次凝聚艺术为一个板块,构筑一个艺术家与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跨界合作的图景。除了像南头古城改造这样的“艺术介入城市”的直接行动,围绕着“街道生活、家和社会生产”和“生存智慧”等主题,100名以上艺术家、建筑师、创作团体及独立艺术机构以行为、录像、装置等多媒体作品直接介入到从街头、广场到工厂和宿舍等现场,展示艺术作为“造城”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力量。
旅居深圳20年的美国人类学者、艺术家马立安(Mary Ann O’Donnell)联合创立的“握手302”工作室在展场呈现互动游戏作品“闯深圳”,体现对深圳建筑、城市规划及文化环境的独特见解。
▲黄河山 家具交换计划
▲策展人及主办方在新闻发布会上
此次双联展有超过200场丰富多样的学术、大众活动将贯穿展期,以论坛、表演、工作坊等方式给观众带来多样的精彩观展体验。同时,罗湖、盐田、龙华、光明等区五大分展场及14个遍布全城的外围展将与主展场多区联动、动态互补。
▲马立安“握手302”_闯深圳
同时,超过25年经验的香港花牌师傅蔡荣基将与设计师广煜合作大排档花牌。艺术的介入在城中村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中将会创造出新的公共领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造城力量。这种塑造新型的创造性社区共同体的努力最终体现在一系列对于独立艺术机构计划的展示和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互动中,它们包括了广州时代美术馆和雷姆·库哈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Rem Koolhaas/OMA/AMO)合作的对于形式和功能独一无二的时代美术馆和充满实验性的OMA西九龙文化区方案,以及村雨计划、西三电影制片厂、螯湖艺术村、上阳台等所带来的一系列独立机构和团体的交流互动。一个节目丰富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电影院在艺术展场当中为观众提供了观赏著名电影人王兵、王久良和黄伟凯等人作品的难得机会。
行走在南头古村中,不难发现,此次展览的作品跟我们固有概念中的呈现有很大区别。它们散布在南头古城的各个角落,也许一个不经意间,就可以偶遇一件重量级的作品,整个南头古城似乎没有改变它浓厚的历史气息,老城墙依然矗立。城中的居民一如往常,日常的烟火气依旧弥漫在观者的周边。虽然涌入了大批观看展览的人,但是对居民来说,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双联展的筹备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策展人、艺术家在考察中确立了贯穿整个南头古城的南北线路,依据现场情况提出了六项量身定制的改造计划:游园复兴计划、边界重塑计划、古建保育计划、主街领航计划、文创工厂计划、内城动态更新计划等。这些计划特别关注以重点公共空间改造及公共活动引入对激活和推动古城重生的意义。
荷兰前卫建筑师团队MVRDV+智慧研究所(The Why Factory)色彩斑斓的WEGO装置将矗立广场正中,成为未来垂直城市生活的寓言
如今的南头古城既是历史古城,又是在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典型城中村,其中也包含旧厂房工业区,这三种形态的叠加是深圳旺盛活力的一个缩影,结合了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充分体现深圳作为新型全球城市飞速发展的面貌。之所以将此次双联展的主展场定在此地,无疑是想通过建筑、艺术的双重讨论、实验,探索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问题的改造、介入的模式和边界。
▲沈远 《大碗》
尤纳·弗莱德曼:我建造的是一个没有门的美术馆
除了改造南头古城“城中村”这样的直接介入,100名以上艺术家、建筑师、创作团体及独立艺术机构还围绕着“街道生活、家和社会生产”和“生存智慧”等主题以行为、录像、装置等多媒体作品直接介入到从街头、广场到工厂和宿舍等现场,展示艺术作为“造城”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力量。
▲尤纳 ·弗莱德曼 《街头美术馆》
▲尤纳 ·弗莱德曼和作品合影
虽已94岁高龄,但尤纳依然如同一名充满玩心的孩子,12月11日就早早来到OCAT坪山的大万世居。作为“街道美术馆”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万世居,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方形架构内部均为高高的围墙,围墙相连,内有走马廊相通。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的特质令尤纳兴奋不已:“自发形成的框架是我们追求的未来建筑形式。”
▲蔡荣基、广煜 《大排档花牌》
策展人孟岩说:“南头古城是一个完整的叙事,空间是展览的主角,我们要做的是最小程度地干涉居民,最有效地融合到当地。这也许不是展览,而是一次行动,一次介入。”
作者:梁侨
这包括长期活跃并批评性地见证了珠三角地区以及中国各地激烈的城市化进程的,如今蜚声国际艺术界的林一林、徐坦、曹斐、欧宁、周滔、蒋志和西京人等艺术家的行为、录像和装置,也有何岸、石青、李燎、李消非、杨振中和林明泓等人对于伴随城市发展而来的经济现实对于劳动阶层生活方式的冲击的探讨。
来自日本的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将在城市狭小的碎片空间中搭建起多功能的“微型公共空间大排档”,充分体现其对居民与环境关系的敏锐观察,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视觉表达方面,长期为争取非裔的表达权利而发声的重要美国观念艺术家大卫·哈蒙斯(David Hammons)的作品将前来参展;意大利艺术家马里内拉·森纳托瑞(Marinella Senatore)、西班牙壁画组合鲍尔·米斯图拉(Boa Mistura)、刘庆元、日本艺术家西野达(Tatzu Nishi)、尹秀珍、雷纳塔·卢卡斯(Renata Lucas)、西斯莱·赛法(Sislej Xhafa)和奥拉夫·尼古拉(Olaf Nicolai)等活跃在视觉领域的艺术家也以舞蹈工作室、壁画和装置等方式将参与到与城中村居民的沟通互动中来;而一批年轻艺术家将展示他们对于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的研究。
▲刘家琨 西村贝森大院
▲刘庆元 《你的表情是我的符号》
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于2017年12月15日,以“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为主题,在主展场深圳南头古城揭开为期三个月展期的序幕。本届双年展由策展人、评论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建筑师刘晓都、孟岩共同策展,来自25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参展人将透过融合建筑、艺术和设计的作品,探讨和反思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并尝试描绘未来城市的愿景。
▲李涵、胡妍 《脏街42楼的轮回》
▲尤纳 ·弗莱德曼在工作中
在一栋前身为女工宿舍的展厅里,陶辉在公共空间的广播剧,梁玥、唐钰涵、王海川、李荣强等的项目计划,陈界仁的在地儿童博物馆计划,香港说唱歌手MastaMic为南头古城所特别创作的歌曲等,都是对南头古城的别样解读。
▲尹秀珍 《竞技馆》
此次双联展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将主展场选在南头古城。南头古城其历史能够追溯到1700多年前,为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晋代以来辖区就包括香港、澳门、东莞、珠海,亦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文化源头,被称为“深港澳之根”。
锦上添花:首次凝聚艺术 构筑跨界合作
▲尤纳 ·弗莱德曼在工作中
策展人侯瀚如认为,此次双联展的主题“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并非一个一层不变的定义性的主题,而是一个机动性的主题,它囊括了整个参与、实验、尝试的过程。侯瀚如觉得城中村不是村落,它如同“城中之城”,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间,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人群,是城市形态的多元呈现。本届深双与古城更新计划合体并进,将展览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遍布南头古城的大街小巷、住宅和厂房,借此探寻一种“和而不同”的城市模式,挖掘人们对城中村、对城市与公共空间的重新思考。
值得称道的是,密歇根大学的师生用筹措的资金与南头当地居民一起自发改造了一栋老屋, 在展览期间成为面向街道开放的社区活动空间;广州美院的师生也于展前完成并实施了南头调研和社区空间微介入计划。
《野生设计》作者黄河山及姜凡会在城中村展场推出“家具交换计划”,借城中村居民互动参与,激发对城中村社会系统演变的关注。
▲Giacomo Bufarini 《五谷丰登/寻根》
量身定制了轻盈漂浮的敞轩
▲鲍尔·米斯图拉 《平衡-理解中国》
参数化设计鼻祖纳迪尔·特拉尼(Nader Tehrani)为厂房广场量身定制了轻盈漂浮的敞轩供人休憩。
▲艺术表演者在南头古城的居民楼上表演舞蹈
首届深双策展人张永和在古城南门外建造一个开放灵活的信息亭作为观展第一站,也为未来的南头增添一处文化驿站。
分展场——
▲历史悠久的南头古城
介入“城中村”:城市即展场 展览即实践
▲纳迪尔·特拉尼为厂房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