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宗建华 齐鲁石化
这两年夏天格外热,许多人都在大喊“热死了”。我却觉得这种热,比我当年在岗位上的热差远了。正因为热,才有了当年车间里的“土空调”。
1975年,我从知青农场调到建设中的齐鲁大化肥厂,成为一名压缩机操作工。生产装置是从日本引进的,总控制室里安装了当时少见的中央空调。装置开工前,空调已经开启。我当时的感觉是:这东西太好了,比电风扇强多了。日本师傅对我们说:我们今后就可以在这个地方操作。我们顿时高兴了一阵子。可后来才明白,日本的同类装置操作人员全在控制室操作,只有巡检时才到现场。而我们企业不一样,分控制室和现场操作两部分。而我所在的压缩机房在现场,是没有空调的。
装置试生产时,压缩厂房没有操作室。四台大型汽轮压缩机组安装在宽敞的厂房里。仪表盘前面放上两张桌子,一张连椅,这就是我们的岗位。脚下是铁格子地板,一楼的机泵看的清清楚楚。四台机组开启后,振动很大,我们坐在连椅上也感到明显的振动。这都是小事,让人受不了的是噪音和炎热,机器的振动声,物料的尖啸声,让人头痛欲裂,高温也让人承受不住。从6月份开始,厂房里已经呆不住人了。四台机组都是蒸汽驱动,相当于四台小锅炉。再加上油温和噪音,厂房里的常温是40度,就象一个大蒸笼。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却不能离开岗位,还要坚持操作。厂里看到这种情况,很快在厂房里用木头盖了间操作室,有些效果,起码噪声不是那么强烈了。有一天,有位从首都来的客人到我们操作室参观,说了句:“噪音不算大,波音707也就这种噪音了”。我们回了一句:“你们偶尔坐次飞机,我们可是长期在这种环境里”。在这个厂房倒了十年班,我们这些人普遍“耳膜塌陷”,医生说是职业病。
有了操作室,关上门安静了许多,可同时也不通风了,反而更热。厂有关部门和工友们就想办法降温。一开始,在厂房中央摆了台大鼓风机,把操作室的门打开,风机一开,风力强劲,身体单薄的几乎站不住。温度是降了一些,可人坐不住了,感觉脸都要吹肿了。这时候,有位工友发明了“土空调”。当时,包装车间的尿素袋子是厚塑料的,成捆运来,再裁成一个个包装袋。这位工友裁了一段三米长的塑料袋,在上面弄出大大小小的十几个窟窿。又找根长胶皮管放进塑料袋里扎紧,然后将胶皮管接到仪表风管上。阀门一开,仪表风就从那些窟窿里冒出来。还真管用,控制室的温度明显下降。大伙很高兴,进一步改进“土空调”。再找来一条塑料袋装上水封好,塞进有窟窿的塑料袋里,仪表风经过水冷,温度又有所下降。大家为些开心了一阵子。可时间一久,又不行了。塑料袋是横放在连椅下边的,下半身降温了,上半身还是热的不得了,总不能都坐在地上操作吧。而且,从窟窿里出来的仪表风噪音也不小,时间长了仍然受不了。
厂环保科长是个有心人,受“土空调”的启发,他也制作了个“土空调”。他用白铁皮做了个长方型盒子,盒子分两层,一层装水,一层有进出口,用来通仪表风。到操作室一试,效果还行,起码室内比室外凉快了一些,相当于夏天在家里吹电扇的感觉。直到我离开岗位的时候,这个“土空调”还在用着,直到后来厂里给操作室安装了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