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西多士 摄影:大葱
主编攻略君微信:ycgl01
商务合作微信:birdyguy
废弃工厂,沉淀了昔日的繁荣,
一墙、一楼梯、一栏杆,皆是风景。
剩下的都是岁月痕迹。
时过境迁,但我依然糸市头糖厂子弟
广州版鬼城切尔诺贝利里的破败厂房
这里像个灾难现场,建筑的墙面已经剥落,柱子像是被烧焦一般
断壁残垣,碎石满地,大块的混凝土倒塌在地面,混凝土中的钢筋都暴露出来。
这一副景象不禁让我想起纪录片里的那个被核辐射的鬼城切尔诺贝利。
透过墙上不规则的洞,看到里面废弃的厂房和仓库已经在用色调渲染着这里的氛围——破败,荒凉
摇摇欲坠危楼,生锈的铁门紧锁,里面似乎还有金属掉落的声音, 放眼四周,我们就身处在一个名副其实的死城里,毫无声息。
又好像所有的灾难同时发生,把这里“炸”成了遗迹一般。
谁能想起
这里曾经是全国第一间采用机械化制糖的工厂
沙湾紫坭糖厂1953年建成投产,解放后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家拥有自动化榨糖生产线的国有企业,
番禺境内最早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 员工最多时近4000人,日榨蔗能力从计划的1000吨增至5000吨,并由单一的制糖企业发展为发电、造纸、饮料、水泥等多元化经营。
60-70年代种的甘蔗都是卖到市头糖厂的!他们说很怀念那些年甘蔗丰收时家家户户砍蔗装车那种火热的劳动场面!
1997年正式停产。机修厂内现有23台旧式机器设备,并且均能使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
它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历史佐证。
60年代糖厂就已经一人一栋别墅
用上了入户水电和抽水马桶
@珊瑚 自小在这里长大,与弟弟从巷头追杀到巷尾,在小斜坡上现滑板车……这些都是我美好的回忆。
@卲婉仪 五十年代我就在糖厂读幼儿园,可以说那时的某些设备比我孙女现在的幼儿园还好,那时候还和苏联老大哥有来往。
学西方人的文化生活,我记得每天都有牛奶喝,六一儿童节的表演衣服特漂亮,游戏室的大积木编织着我们的各种平凡而伟大的理想。
糖厂原来的烟囱是铁的,家属宿舍两旁的映树开花时从一街上十二街就像走在一条红色的隧道。
礼堂比现在的很多电影院漂亮多了,周六晚基本有电影看,大人们还在二楼跳交谊舞呢,礼堂前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我们经常在那里抓迷藏,礼堂旁边有图书馆和乒乓球室……
但是慢慢的上小学,中学1968年下乡,户口已永远离开了糖厂。
昔日的老街坊都搬走了,现在还留在厂里生活的除了在附近上班的外来工就只剩下不舍得搬离的老一辈
即使已经离开
但依然为自己是糖厂子弟感到骄傲
@莉莉
虽然市头糖厂已经将地域名称改为永大已二十几年,但在我心里永大这个名字还是那么陌生,熟悉的只是市头糖厂;市头糖厂在我心中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只要有人问我是那里的我都会自豪地说:我是市头糖厂的!
@马骝仔锋锋
先住培养工,再住三街,然后搬到五街,新七层,东丽园…
@樊小华
我糸市头糖厂子弟,到现在工作32年已退休了……我在这生活了36年,就离开市头糖厂,一去不返了,,再见!让我们回到了番禺区家住就好幸福过日子!!!
@威
美好的回忆。在这里长大,每到节日在篮球场都有活动,还有拿小板凳在篮球场看电影。
工业化时代的印记犹存
轰鸣的机器声不再
一辆辆挖掘机开进了破旧工厂,改造早就悄然的开始
一座座旧厂房被改造为loft创意工作室,餐厅,一大批艺术家、创业者开始走进了紫泥糖。
这里也是工业辉煌后的新生儿
紫坭堂创意园
设计感满满的侧门,机械零件有序堆接成构造,表明了这个园区曾是工厂身份
直走进去,看到一片片明亮的白色建筑,纯白无邪,除了身后的大烟囱依旧屹立在诉说这曾经的辉煌
一家小小的咖啡店映入眼帘,墙上的“不在乎曾经拥有,只在乎天长地久”,我觉得这句话也暗示这紫泥糖厂是在以另外一种面貌的留存在我们生活中
难得一见的苏式建筑。这几幢风格独特的黄色二层建筑,是厂里现存最老的建筑,始建于1953年。
首层前廊有圆拱形装饰,双坡悬山顶,外墙为黄色石灰批荡,典雅又文艺。这些典型的苏式建筑在广东实属罕见。
临水旧厂房,满满的钢铁工业风,现在很多人来这里拍照。这栋厂房一面是宁静的沙湾水道
还有工业机器展示,仿佛听见了耳边隆隆的机器轰鸣声,穿越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紫泥堂交通指引
地址:番禺区沙湾镇紫泥村西安路7号
市内公共交通:搭乘地铁3号线至市桥站B出口下,转乘“番67路”公交,在 “紫坭村委” 站下车;或转乘的士,大约30分钟车程马路对面紫坭糖厂大门直入。
自驾车:可导航定位“紫泥堂”、“一招酒店”或“三喜法国餐厅”均可到达园区。一出来,右边就有紫坭村的牌子。看到前面大字牌子 “紫泥堂”,就是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