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北京朝阳区郎园文化创意园,100平方米的民间文艺荟读图书馆正式启动。要知道它的"前身"可是北京万东医疗装备厂的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风格,多少都透着点荒凉与落寞的气息。到了2010年,厂区完成改造,不仅摇身成了文创园,还成了长安街东延长线上的新地标。入驻的企业有凤凰网、果壳网、罗辑思维、腾讯影业等50家文创企业,年产值高达50亿元。
要知道朝阳区曾是北京市机械、纺织、电子、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的所在地,像郎园这样的老厂房多了去了。目前像北京齿轮厂的生产车间、胜利混凝土建材厂的水泥筒仓、京棉二厂的纺织车间、北京工艺的老旧仓库等30处工业厂房转型升级为文创园,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据说,到了2020年还将有24处厂房完成改造呢。不得不为朝阳区竖大拇指啊,没新增一分产业用地指标,硬是通过探索盘活旧厂房的库存资源,对接文化创业产业,建起了文创园,走上了"文创复兴之路"。
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老旧厂房,早已经退出了北京市场。而遗留下来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不小,早就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眼中的"唐僧肉"。但是因为涉及到产权问题、土地出让金问题、人员安置等诸多国企遗留的历史难题,始终没能达成共赢的局面。相信这也是诸多区域想要盘活旧厂房库存资源,遇到的一只只"拦路虎"。朝阳区没有选择拆掉旧厂房,引进房地产的老路。而是借助老旧厂房的位置优势,厚重的历史沧桑,时尚与复古文化的碰撞,构建了文创园的设想。
低矮破旧的厂房,荒凉破败的旧址,反倒给文创艺术注入了思维创新的活力,通过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奇思妙想,文创园筑巢引凤,反倒成了"高精尖"文化企业的聚集地,化腐朽为神奇。最值得点赞的是朝阳区给出的四种老旧厂房转型升级模式:
产权方与专业机构合作,避免了产权交接上的矛盾,产权方提供场地,专业机构负责设计运作,收益双方协商,可谓共赢。
政府投资并运用,一劳永逸。国企与老旧厂房彻底脱钩,产权全部归政府所有,由政府投资运营,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国企彻底甩掉历史"包袱",还能得到一大笔流动资金,何乐而不为?
国企自组团队改建和艺术家自发聚集。这就等同于国企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虽然苦点累点,事事都需亲力亲为,但也是一个好的创意,毕竟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搞"实验",赔了,认了;赚了自己都开心。
至于政府提供管理,属于托管模式。企业不用费心劳力,就等着赚了分红,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文/野草)